1.仪器设置与校准方面
仪器安置:全站仪在安置时要确保对中、整平的精度。对中误差会直接影响测量点的坐标精度,整平不准确则会导致角度测量出现偏差。一般要求对中误差控制在仪器精度允许的范围内,例如对于精度为1mm+1ppm的全站仪,对中误差应尽量小于1mm。可以使用光学对中器或者激光对中器来提高对中精度,在整平过程中,要仔细调节脚螺旋使管水准器和圆水准器的气泡居中。
仪器参数设置:正确设置全站仪的测量参数至关重要。包括气象参数(温度、气压)、棱镜常数、仪器高、棱镜高和测量单位等。气象参数会影响距离测量的精度,因为光线在不同的温度和气压条件下传播速度不同。棱镜常数是由棱镜的光学特性决定的,不同型号的棱镜常数可能不同,需要准确设置才能得到正确的距离测量值。仪器高和棱镜高的测量和输入要准确,否则会导致坐标计算错误,从而影响面积测量的结果。
仪器校准:在测量之前,要确保全站仪经过了校准。定期(如每年一次)对全站仪的轴系关系(视准轴、横轴、竖轴之间的关系)进行检查和校准。如果轴系关系出现偏差,会导致角度测量误差。例如,视准轴误差会使望远镜瞄准目标时产生偏差,从而影响测量点的位置精度。同时,要检查距离测量的精度,通过与已知长度的基线进行比对,验证距离测量是否准确。
2.测量过程中的要点
边界点测量顺序:在使用坐标法测量面积时,边界点的测量顺序要保持一致,一般按照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方向进行。这样在使用面积计算公式时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如果测量顺序混乱,可能会导致计算出的面积值为负数或者误差较大。在测量过程中,要做好记录,标记每个边界点的序号和位置特征,方便后续的数据处理。
测量点数量与分布:为了准确测量面积,边界点的数量和分布要合理。对于规则形状的区域,边界点可以相对少一些,但对于不规则形状的区域,要适当增加边界点的数量,尤其是在形状变化较大的部位,如拐角处、曲线部分等。这样可以更好地拟合边界形状,提高面积测量的精度。同时,要确保测量点能够准确地反映边界的实际位置,避免因为点的位置偏差导致面积计算错误。
通视条件与障碍物影响:全站仪测量需要良好的通视条件。在选择测站和边界点位置时,要尽量避免有障碍物遮挡视线。如果有树木、建筑物等障碍物,可能会无法直接瞄准目标点,需要重新选择合适的位置或者采用特殊的测量方法(如使用棱镜杆抬高棱镜位置等)。另外,要注意避免反射物的影响,如大面积的水面、玻璃幕墙等,因为反射光可能会干扰全站仪的测量信号,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
3.数据处理环节的注意事项
数据记录与传输准确性:在测量过程中,要认真记录每个测量点的相关数据,包括坐标、距离、角度等。数据记录要清晰、准确,避免出现混淆或错误。在将数据传输到计算机或其他数据处理设备时,要确保传输过程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可以使用全站仪自带的数据传输软件,按照正确的操作步骤进行传输,并且在传输完成后,对数据进行核对,检查是否有数据丢失或损坏的情况。
坐标系统一致性:如果测量区域涉及多个不同的坐标系,或者需要将测量数据与其他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整合,要注意保证坐标系统的一致性。在测量之前,要明确所采用的坐标系统,并且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必要时进行坐标转换。例如,如果测量数据是基于地方独立坐标系,而需要与大地坐标系的数据进行比较或合并,就需要进行相应的坐标转换,以确保面积计算的准确性和数据的兼容性。
面积计算方法的适用性:根据测量区域的形状和测量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面积计算方法。对于简单的多边形区域,使用坐标法是比较常见的。但如果测量区域是复杂的曲线图形,可能需要采用更高级的数学方法,如将曲线近似为多边形或者使用积分方法来计算面积。同时,在使用软件进行面积计算时,要了解软件的算法和局限性,避免因为软件使用不当而导致计算结果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