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季工程测量中,温度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测量仪器的影响
电子仪器:全站仪、GPS接收机等电子测量仪器内部有电子元件和电路板,温度变化会使这些元件的性能发生改变。例如,温度过低时,电池活性降低,电池续航能力下降,导致仪器工作时间缩短;温度过高则可能使电子元件产生热噪声,影响信号传输和处理,导致测量数据出现误差或不稳定。
光学仪器:水准仪、经纬仪等光学仪器的镜片材料会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热胀冷缩。温度变化较大时,镜片的曲率和焦距可能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仪器的光学成像质量,使测量时的瞄准精度下降,导致读数出现偏差。
钢尺:常用的钢尺在不同温度下会发生热胀冷缩。在春季温度变化较大的情况下,如果不考虑温度对钢尺长度的影响,直接使用钢尺进行距离测量,会导致测量结果产生误差。一般来说,温度每变化1℃,每米钢尺的长度变化约为0.0116mm。
对测量对象的影响
地面:春季气温回升,地面土壤会因温度变化而产生膨胀或收缩。对于大面积的土地测量或高精度的工程测量,地面的这种微小变形可能会导致测量的高程和平面位置数据出现偏差。例如,在进行道路工程测量时,地面的不均匀膨胀或收缩可能会使测量得到的道路坡度和曲线数据不准确。
建筑物:建筑物的材料如混凝土、钢材等也会随温度变化而热胀冷缩。在对建筑物进行变形监测或竣工测量时,温度的变化可能会使建筑物的尺寸和形状发生微小变化,导致测量得到的建筑物高度、边长、垂直度等数据出现误差。如果在温度较高时进行测量,建筑物受热膨胀,测量得到的尺寸会比实际尺寸偏大;反之,在温度较低时测量,尺寸会偏小。
水体:在进行与水体相关的工程测量,如水库库容测量、河道断面测量时,水温的变化会影响水体的密度和体积。春季气温变化较大,水温也会随之波动,这可能会导致测量得到的水位高度、水体体积等数据出现误差。
对测量环境的影响
空气密度:温度变化会引起空气密度的变化,进而影响光线和电磁波的传播。在进行光电测距或三角高程测量时,空气密度的变化会使光线和电磁波的传播路径发生弯曲,导致测量的距离和高差数据出现误差。一般来说,温度越高,空气密度越小,光线和电磁波的传播速度越快,测量结果会比实际值偏大。
大气折光:春季不同时间和地点的温度差异会导致大气折射率不均匀,从而产生大气折光现象。在水准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中,大气折光会使视线发生弯曲,影响测量的高差精度。例如,在早晨或傍晚温度变化较大时,大气折光现象较为明显,可能会使测量得到的高差与实际高差相差较大。
|